top of page

與崇高和偉大晤對

Updated: May 17, 2020

與崇高和偉大晤對

(Face to Face with Greatness)

-我為什麼提倡西方的古典教育和JAC的英語寫作教學方法-

鄭德音

-「每當晤對,夜以繼日。」-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

「前言」

杜威是近代美國公立教育的奠基者。杜威的教育觀點:以學生為中心和個性化。在教育過程他強調主動和互動。主動指的是做你有興趣的事,對小孩而言便是遊戲。互動一方面指的是與他人的活動,另方面則是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做事。美國公立學校便是基於他的原則運作。

杜威重視老師和國家的角色。他認為老師本身需要有堅實的一般知識基礎和教育,他應該了解學生的特殊需求,同時,老師要依據學生的家庭價值觀,觀察考量學生的需求,以適當的引導學生的學習。杜威認為老師的功能在幫助學生了解世界,他的功能是於學生討論問題,回答問題,並討索問題背後的原因。老師的角色是計畫,組織,並紀錄學生的成長過程。

杜威提倡在各個層面由提供國家化的系統教育體制, 使得每一個人可以依照他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得到適當的教育。杜威的理論最顯著的一點,便是他認為學習主要取決於教育結構,環境,和模式,而非真正的課程內容。但結構有好結構也有不好的結構。比如說,在學習中提倡或邊緣化道德與宗教,學習重點在培養全人或專業人, 而忽略了教育本質等等。

杜威主義在美國實施多年,有缺失也有優點。

1. 重視學校的結構,模式,和環境,忽視課程內容-----父母的角色萎縮

2. 教室結構如同工廠-------------------------老師未能強調學生的家庭價值觀‘

3. 走道,鈴聲,個人儲物櫃------------------老師未能因材施教。

4. 教室由年級來分隔——------------------認為最好的學習方式是經由是遊戲

5. 專家兼扮管理者角色-------------------老師的角色是引導,而非要求

6. 獎懲制度

這種體系下,學生被當作是工廠的產品對待,而非是依照個人家庭的價值觀成長。校園中的Homecoming King and Queen是由黨羽或受歡迎程度來決定。人人都需要fit in。學生在學校的模式與父母在工廠的模式一致,這與杜威的模式觀念密不可分。


現代杜威的教育體系要求人人都適應這樣的模式。這樣的模式訓練出跟隨者,而非領袖人物。杜威模式的悲劇在於人人一樣。一樣的期待,一樣的教育,一樣的生活。


我們生活在一個劇烈多變的時代。面對突飛猛進的科技進展,發達的資訊,價值標準,觀念習俗,日用發明的快速更迭變化,選擇多了,道路寬廣了,文化風貌多樣而複雜,經常處在變幻的環境固然五光十色,多采多姿,而層出不窮的新奇事物,也頗具賞心悅目的功能,但今日眾人追捧的新鮮事物,卻也以同樣的快速變為被棄置一旁的明日黃花。這種現象有學者稱之為「新穎的廉價許諾」。人們總是在繁華的宴會之後,曲終人散,被一股莫名的空虛感所籠罩,並渴望能夠趕緊回家,給自己泡一杯熱茶,安靜地坐下來沈思。


而當我們面對年幼的下一代時,我們不禁要自問:“在這般繁花似錦,充斥著困惑,疑惑,與衝突的現代社會,我們要給孩子們什麼樣的教育?”


教育的課題甚為龐大,但總的來說,教育是包含知識與智慧的文化傳承。現今快速流動的社會現狀也使得教育現狀處在騷動中。許多家長對此一教育狀態感到莫可奈何。一般來說,許多人對當前教育普遍的印象是:娛樂多於教導,好玩重於求知。

「古典教育的歷史背景」

古典教育試圖扭轉此一現象。在英語中,扭轉近似於revolution,(re-volve_)但這個字的通常解釋是「革命。」我覺得扭轉二字更加適合。因為「轉」有回頭的意思,我們且用迷途的浪子返回家鄉故里的感覺來比喻古典教育的角色。


那麼古典教育到底是什麼呢?可以這麼說,古典教育是一種既簡單又深刻的教育方法。它的基本原則非常合理, 那便是根據孩子天生好奇的事物教導他們。也就是說,在牙牙學語的階段,我們教他(她)語言和文法。在孩子要追根究底的時候,我們教他邏輯。在孩子想要表達自我的時候,我們教他修辭。這道理就像「飢則食,渴則飲」這麼簡單。


我們先從古典教育中的古典二字說起。西方歷史上的所謂古典時期, 指的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後476年間, 為後世留下豐富神話,藝術,建築以及希臘和拉丁文語言等遺產的的古希臘羅馬文明。古希臘羅馬文明的教育體系自然稱為古典教育。但古典二字還用以指稱一切歷久彌新,傳統的權威事物。古典文學指的是任何優秀的文學作品,不一定非是古希臘羅馬時期之作。

古典教育淵源久遠,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希臘羅馬時期的第一千年,內容大致以文法,文學,邏輯,修辭為主,到了中世紀時(C。500 - 1460 AD), 這些內容經過整理分析,漸漸轉變成系統化的課程。也就是在這個時期,Trivium (三條道路)包含文法, 邏輯,和修辭以及quadrivium (四條道路, 包含天文學,算術,音樂,和幾何)的概念成型。因此之故,古典教育也可以稱之為trivium-based education。


歐洲歷史到了中世紀末期,社會各方面迅速衰微,進入了黑暗時期, 但也催生文藝復興的誕生(C。1350 - 1600 AD)這是一個返古的呼喚,人心的渴求,期望回到歷史的源頭重新檢視一切,宗教改革(C。1517 - 1700)促成了歐洲人文精神的甦醒,同時也反應回歸古代智慧的泉源的嚮往,只是它参入了聖經的成分。宗教改革的領袖人物都是接受過古典教育的人。

啟蒙運動(C。1700 - 1789)從宗教的角度轉向人心的探索。由培根和笛卡爾領軍的科學思維萌芽造成自然科學的蓬勃發展, 雖然這些領軍人物也都曾接受過古典教育。但宛如新生兒具備充沛生命力的科學進展逐漸取古典教育而代之,奪走了傳統教育的鋒芒,而成為世界舞台的主角。不過在十九世紀時,古典教育仍然是歐洲社會的主軸,到了二十世紀,古典教育的光芒迅速被掩蓋,二十世紀中期,美國的教育已經被Progressive model所取代。新的“進步”觀點粉碎了古典教育中的核心概念,某些破碎的古典觀念仍然零星可見,但已經不復窺其原貌。

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便是古典教育式微的時代。

西方文明的基礎在希臘。希臘教育強調Arete, 也就是個人的卓越和成就。希臘傳統教育中體能卓越與智能卓越並重。希臘孩童從七到十四歲要參加摔角和音樂學校, 並學習演奏樂器與歌唱。到十歲與十四歲之間,希臘男孩需要在體育館內學習摔角,拳擊,跑步, 跳遠,擲槍等訓練。從十五歲到十八歲,有些學生會繼續受教育,在成人的輔導下學習觀摩希臘的文化和市政活動。從十八歲到二十歲之間,則接受兩年軍事訓練,以便擔任軍官或士兵的任務。

希臘文明的成長與教育,便是依循著以上的次第與規範演變成長。希臘著名的教育學者,詭辯學派與哲學家,代表著兩大主流為尋找教育希臘青年的最佳方法而激辯。有些人提倡為政治光明前途的訓練,認為人是評判一切事物的標準(Protagoras); 有些人則鼓吹潛心研究既可以實現個人政治抱負與野心, 又能對城邦有益的修辭學(Isocrates)。還有些像柏拉圖的人,跟隨他的老師蘇格拉底的腳步,認為唯有獻身於哲學而非修辭學,才能引導青年人於真善美和公義的道路。大部分的教育學者都重視辯證學(或邏輯),因為他們相信辯證與邏輯不但可以做正確的理性思維,還能幫助他們察覺並駁斥錯誤的思維。亞里士多德延續柏拉圖的遺緒,主張研究辯證,邏輯和修辭學。這些希臘學者的思想逐漸演變成Paideia的概念;依此概念,人被視如依據最卓越的標準(Arete)所塑造成的藝術品,所謂的教育,乃是一個人的完成,而不只是學習某一維生技能(職業訓練)。這種概念,用今天的話語來說, 就是「完整的人文教育。」

羅馬人在公元前143年就以武力征服了希臘,但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成了希臘的文化俘虜。羅馬人景仰欣羨希臘藝術,建築,文學和教育。羅馬人自己的教育理念特別種視農業和軍事, 但他們也竭盡全力輸入希臘人美好的教育課題,目標,和方法。因此之故,雖然文法,邏輯,修辭等教育理念源於希臘,這些理念在羅馬統治下依舊蓬勃發展。在教育方面,羅馬人承襲了希臘傳統,孩子七歲入學,跟隨老師(Litterator)從識字閱讀開始。在學會希臘文與拉丁文後,便轉而向文法老師(grammaticus)學習文法(語言結構,形式,和語法), 與此同時,文法老師還兼具教授文學與詩歌的責任。透過文學,學生認識瞭解歷史觀,道德觀,和政治理念,並經由一系列系統化的步驟學習寫作方法,以作為日後修辭辯論的預備。希臘學生研究荷馬史詩(伊利亞德和奧德賽),模仿這兩部偉大史詩中的優美文字,美德,與智慧。其後,羅馬人繼續研讀與荷馬齊名的拉丁詩人Vergil 的作品(The Aeneid)。到了這個階段,有些學生不再繼續學習辯證邏輯學,但有些人則繼續深造這兩門學問。辯證學和邏輯學都是希臘人的產物,用以作為學生學習的最後課程。打算在政途或法律界發展的學生則非修這兩門課不可,因為修辭學的目的是培養雄辯人才,以便在議事會場或法庭上一展所長。


整個希臘羅馬時期,文法,邏輯,修辭這三個課目以不同的順序和面貌持續發展。這三個課目成了增進語言能力的最佳訓練,因此又稱為語言藝術。到了中世紀,僧侶們又在既有的三個課目增加了四個課目:幾何,天文學,音樂,和算術。幾何包含基本地理知識,天文學涉及物理學,文法兼及文學,修辭學則涵蓋歷史。在西方傳統,這七門學問統稱為artes liberales, 或the seven liberal arts (七門人文藝術)。這些liberal arts是自由人(freeman,相對於沒有自由的奴隸)所應該懂得的藝術,或者可以讓人“自由”的藝術。中世紀以來,這七門學問的學習次第逐漸成形,通常是文法,邏輯,修辭的三門課目先學,在進而學習四門課目。可以說,希臘羅馬時期的教育理念與內容集大成於中世紀,trivium, quadrivium, 和artes liberales這些名詞便是成型於當時。也就是在中世紀,大學的組織和結構逐漸成形,並環繞著這幾門學問為研究重心。當時文法由私人老師,修道院僧侶,或天主教教會教授,而邏輯,修辭和其他課目則在大學修習。中世紀時許多修道院便是這些學問的傳授地點,也造就出許多歷史上諸如Thomas Aquinas , Dominic 和Albert Magnus 等赫赫有名的學者。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便是兩次古典教育的持續發展最著名的事例。從中世紀以來,古典教育的內容與方式也形成西方世界裡大學的主要課程內容。這種情形一直到了二十世紀初,依舊是如此。比如說,在1884年以前,哈佛大學的課程沒有主修科,沒有選修課,所有課目都必須選讀。哈佛大學1830年的課目表上全部是古典教育裡的三大課目和四大門課目。許多我們熟知的作家,如Oliver Wendell Holmes, William Jennings Bryant, G. K. Chestern, C.S. Lewis, J.R.R. Tolkien, 以及美國開國元勳都接受了古典教育,他們具備豐富的語言續揚,文學和歷史知識,對美國憲法和政治哲學影響深遠。James Madison, John Jay, Alexander Hamilton, Thomas Jefferson等人在著作中大量引用拉丁詞彙,希臘羅馬歷史,個個文彩斐然,令現代人驚艷!


那麼,為什麼這麼優良的教育傳統在二十一世紀會變得如此遙遠而陌生?這個問題可以用後漢書裡的兩句話來理解: 《後漢書·竇融傳》:「百年累之,一朝毀之。」教育理念的斷層,只需一代便可完成。因為教育裡有一大部分是傳承過去給新生世代,而這種傳承極易戛然中止。西方世界逸離古典教育理念,始於十八世紀中葉的教育學者Horace Mann(1796 - 1859),Mann推廣現代化的公眾教育不遺餘力,並受到後起的思想家如John Dewey (1859 - 1952)高度推崇,提倡新的“Progressive” 教育理念,重視「由動手做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的概念,逐漸揚棄傳統強調記憶背誦和古典語言(希臘文與拉丁文)的學習。杜威的教育理念根植於一個信念, 那便是:教育的宗旨, 在於訓練日漸龐大的工業化美國的民主需求。這種新式的教育理念在1920年到1930年代如雨後春筍般生根發芽,蔓延傳播,漸漸取代了原有的古典教育模式。雖然古典教育傳統在美國還一息尚存,但到了1950年代演進式的教育觀(progressive)已蔚然成風,獨佔教育界鰲頭。持演進式教育觀的學者與教育家認為這種教育理念優於傳統的古典教育觀,他們深信自己為下一代引進了更適合現代化劇變的戰後社會形態。在此觀點下,古典語言式微,只殘留於少數大學科系。閱讀教學揚棄了傳統的語音辨識方法,而採取「全語言」( whole language)模式。邏輯思維和辯證方法束諸高閣,代之以「沒有瑕疵的自我表達」內容。古典教育系統中始於模仿名家作品與不斷練習的寫作教學方法被視為冬烘陳腐,新上場的是強調個性化的創造性(individualistic creative approaches)寫作模式。自古以來, 強調演練,練習,和重複解題的數學教學觀點也不再受青睞,課程內容練習大量減少,幅度大增的是與數學相關的故事與各種活動(activities)(注意:演進式教育觀重點是learning by doing)。在現代持演進教育觀點的學者眼裡,古典教育代表嚴苛,冷酷,和不快。演進式教育觀點則逐漸傾向於歡快,娛樂,好玩性質,對學生的行為不再有要求,教室尺度漸寬,學生脫序行為不再受約束制止,成績下滑,這一切,都以「提高學生自我認同和價值感」(boosting students self-esteem)為名而行。


這種演進式教育氛圍,也漸漸發展出它的特有產物。在通俗文化和教育界裡,道德相對論(沒有所謂的永恆真理或道德標準)盛行。它的近親嫡系,哲學懷疑論(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證實確認的)也大行其道。其流風所及,演變成無人敢挺身而出指出任何「驚世駭俗」或「違背傳統」的勇氣與權利, 因為在倫理道德上,沒有所謂的美醜善惡標準,沒有所謂的正常, 一切都是可以的,(您依稀記起「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樣的流行語嗎?)。價值體系成為「僵化頑固的桎梏」代名詞,唯一可信的標準是「人人都有他的一套標準,沒有什麼是必然的對或錯。」這種價值的相對論催生了平頭主義(egalitarianism)思想(沒有人高於任何人,因為沒有客觀永恆的真理)。沒有人值得他人的尊崇和景仰,因為人人都在同一個高度,只是個個角度不同而已。平頭主義也凸顯在學生的成績浮濫(grade inflation)上,人人都可以得A,家家都有honor獎狀,父母權威急速倒退,小孩成了家中發言人。

這便是現代教育觀點與古典教育理念的差異所在。現代教育理念約100歲,而西方古典教育傳統則高壽2000年。



Recent Posts

See All

嘉科教育中心為什麼如此重視歷史課程?

嘉科教育中心為什麼如此重視歷史課程? 許慎「說文解字」裏對史字的定義是「記事者也」。這個中國字的形象如同一人拿著一個中字,而中字又有「保藏的檔案」之意。歷史則指的是歷代史書,是過去事件的文字記錄。與此相較,英文中的history則源於希臘文的historia, 其原始含義為「探詢,探究」。從中西兩方的文字根源,我們可以看出研究歷史,一方面在了解過去事件的文字記錄,另一方面則在探究隱藏在歷史事件背後

試譯兩首短詩

在一本論翻譯的書上讀到如下詩句和譯文: a blue shadow sweeps over the landscape turning the yellow wheat field green the red poppies purple 原譯: 藍色的影子 輕拂過蒼茫大地 把黃澄澄的麥田變成青綠 紅豔豔的罌粟轉為鮮紫 從準確著眼,原文無「蒼茫」意,也沒有「輕」的含義,從精簡角度看,譯文尚可改進。

所謂的大學末日?

所謂的大學末日? By Frank Bruni (鄭德音翻譯) -紐約時報2020年六月四日社論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nytimes.com/2020/06/04/opinion/coronavirus-college-humanities.amp.html 第一到第三段要點: 在疫情期間,我們迫切需要醫生,研究人員來找出應對的藥方。但我們同時也更需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