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我的讀書觀

按理說,「青菜蘿蔔,各有所好。」該讀什麼書,本是純個人的選擇。西諺也說,“一個人的蜂蜜,可以是另一人的毒劑。”那麼我給學生推薦書籍的理由是什麼?這不免要說說我自己的讀書觀點與方向。我慣於把心靈視作土壤,讀者則有如耕種的老農。誰都知道要五穀豐收,除了仰賴老天爺的晴陰雨旱,最重要的便是土壤的健康與脊沃程度。貧瘠之地大約寸草難生,土地肥沃了,則綠野平疇,五穀豐登,人畜並旺,百姓富足。這土地的比喻,或可以說明我選書的原則。沒有一個既定基本原則,則茫茫書海,真正浩瀚如煙,面對數不清的選擇,對年輕人而言,莫說恍如劉姥姥逛大觀園,那直是十里洋場,熱鬧歸熱鬧,繁華誠然似錦,其奈無所適從何!


先說說讀書的次第。我想起高中時讀文化基本教材中的論語陽貨篇;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讀者諸君且莫說八股冬烘。這可不?洋人是這麼麼說的:By its nature, learning begins with poetic knowledge. It then lays its foundation in the seven liberal arts, after which it ascends in order through the natural sciences, the humane sciences, and the philosophical sciences, until it reaches its fullness in the theological sciences. 您看著不覺得東西兩方思維有些類似?如果我們排除偶然的因素,平靜地冷眼思考,應該不難理解詩的獨特地位。因為孔子的緣故,華人對興觀群怨不陌生,事父事君之餘, 還可及於鳥獸草木,許多人耳熟能詳。那麼洋人對詩的態度呢?我們且看英國浪漫主義健將詩人華滋華斯的說法:[ 詩人是何等人?他是對何等人說話?我們期望他使用何等的語言?他是一個對人說話的人:不錯,比起一般平常人他是一個比較感受敏銳的人, 有較豐富的熱心與體貼,對人性有較多的認識,有較為寬闊的心靈;他喜歡玩賞他自己的感情與意志,對於他自己的生活力比別人更能欣賞; 他喜歡玄想宇宙間生生不息的狀態所表現出來的類似對的情感與意志, 而且經常在尋不到這些表現時被迫把它創造出來。]


華翁的原文如下:


What is a Poet? to whom does he address himself? and what language is to be expected from him?—He is a man speaking to men: a man, it is true, endowed with more lively sensibility, more enthusiasm and tenderness, who has a greater knowledge of human nature, and a more comprehensive soul, than are supposed to be common among mankind; a man pleased with his own passions and volitions, and who rejoices more than other men in the spirit of life that is in him; delighting to contemplate similar volitions and passions as manifested in the goings-on of the Universe, and habitually impelled to create them where he does not find them.


引文需到此打住。言歸正傳,引導年輕人讀書,我想把我的原則略述如下:


  1. 讀書有如老農種田,第一要務在培植肥沃的心靈土壤。

  2. 這心靈土壤顯然興發於對詩的國度的嚮往。

  3. 詩的功能在引領心靈的昇華。

  4. 歷代中西聖哲都同意心靈的昇華乃朝向著真善美慈聖的企求。

  5. 智慧與德行乃美好人生的主要因素。

  6. 那麼,拋開今日商業主義下的科技金錢潮流不論,我們必要同意讀書在現實不可避免的功利商業的現實目的, 諸如電腦操作金融運作原理外,尚有它自遠古以來的護衛人心德慧的功能,而這,便是我心中所想給年輕人的讀書推薦。

  7. 讓我們引導年輕人來閱讀古今中外的經典作品。


Recent Posts

See All

嘉科教育中心為什麼如此重視歷史課程?

嘉科教育中心為什麼如此重視歷史課程? 許慎「說文解字」裏對史字的定義是「記事者也」。這個中國字的形象如同一人拿著一個中字,而中字又有「保藏的檔案」之意。歷史則指的是歷代史書,是過去事件的文字記錄。與此相較,英文中的history則源於希臘文的historia, 其原始含義為「探詢,探究」。從中西兩方的文字根源,我們可以看出研究歷史,一方面在了解過去事件的文字記錄,另一方面則在探究隱藏在歷史事件背後

試譯兩首短詩

在一本論翻譯的書上讀到如下詩句和譯文: a blue shadow sweeps over the landscape turning the yellow wheat field green the red poppies purple 原譯: 藍色的影子 輕拂過蒼茫大地 把黃澄澄的麥田變成青綠 紅豔豔的罌粟轉為鮮紫 從準確著眼,原文無「蒼茫」意,也沒有「輕」的含義,從精簡角度看,譯文尚可改進。

所謂的大學末日?

所謂的大學末日? By Frank Bruni (鄭德音翻譯) -紐約時報2020年六月四日社論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nytimes.com/2020/06/04/opinion/coronavirus-college-humanities.amp.html 第一到第三段要點: 在疫情期間,我們迫切需要醫生,研究人員來找出應對的藥方。但我們同時也更需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