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古典修辭學 (Classical Rhetoric)

「為什麼要研究古典修辭學?」


這個問題可以如是回答:「為了學習亞里士多德所傳授的修辭學內容。」


古典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每一門課目都有它自己的文法-也就是內在結構。每一門課目都有它自己的邏輯-也就是內在的律則和思維模式。每一門課目都有它的修辭-也就是它自身的風格或表達形式。換言之,本門課的目的在探討修辭學的文法(內在結構),試圖闡述修辭學的內容以及它的構造成分,並瞭解如何有效地運用修辭技巧來傳達思想。


在西方歷史,西塞羅被公認為偉大的修辭演說家,他的老師Quintilian被奉為名師,而亞里士多德則以修辭學著稱。亞氏的修辭學是一部關於溝通的理論,而非演說或寫作的手冊。但理論性論述的重要性並不亞於專論具備實用價值的方法和技巧。,因為實用技巧源於理論。理論性書籍的特點便是內容重於技巧,不單是表達思想的內容,更涵蓋了演說或寫作者和聽眾的人格內容。現代人學習寫作,講求的是技巧,而亞里士多德則特重內容細節。比方說,當他講到聽眾的性格如何因年紀而有異時,他便詳細列述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輕人的特質。不熟悉亞里士多德思想的人可能會覺得這些細節與雄辯術或寫作溝通無關,但其實這正是亞氏修辭學的價所在。亞里士多德深知「what(內容)」的重要性不亞於「how(技巧)」。


雖然現代人的自由思潮對所謂「真理」置疑,亞氏則深信世間有真理,而修辭的目的便是為傳遞真理而存在。他首先思考修辭學是什麼,復考量演說的類別,繼而探索演說的內容為何,並考慮溝通的對象之後,方才進一步詳究方法技巧問題。


「人」是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最主要關切的對象。所有演說的形式都依據人性而定。他所界定的三種政治,法律,和節慶演說各自相應於人性的三個面向。政治性演說的基礎是善,用以表達人的意志所趨;法律性質或公眾演說則用以闡揚真理;至於節慶時的演說,則專門傳情達意,發揚情感,近乎傳統上所謂的美或空靈。亞里士多德在這三方面不厭其煩地層層深入演說者和聽眾間的互動關係。可以說,亞氏代表了希臘傳統中對人性的精確掌握。


現代人重視技巧,這與亞氏的思想大相逕庭。現代人認為瞭解了事物的機制便算是瞭解了事物的本性。在這方面,亞里士多德並非如此。當他論及政治演說時,他便分析了政府的四種形式;當他討論公眾(法律)演說時,他就細考一般人做事情的七種原因;討論節慶演說時,他則詳列了人的九種美德。也就是說,亞氏的修辭學最顯著的特色便是對人性的深刻研究。他研究人的智識能力,意志,與情緒:唯有當人對自身和真理透澈瞭解後才可能完全地互相溝通。

本課程的目的在訓練十到十一年級學生的寫作說服能力。我們將使用所亞里士多德原著為藍本,逐步說明亞氏原著中三部份中的前兩部分(演說者與聽眾)的理論論述,第三部分的演說本身則未觸及。


依照古典教育的綱領,在此之前,學生理應已經接受過了初期寫作訓練(progymnasmata),學習了基本的寫作技巧。

Recent Posts

See All

嘉科教育中心為什麼如此重視歷史課程?

嘉科教育中心為什麼如此重視歷史課程? 許慎「說文解字」裏對史字的定義是「記事者也」。這個中國字的形象如同一人拿著一個中字,而中字又有「保藏的檔案」之意。歷史則指的是歷代史書,是過去事件的文字記錄。與此相較,英文中的history則源於希臘文的historia, 其原始含義為「探詢,探究」。從中西兩方的文字根源,我們可以看出研究歷史,一方面在了解過去事件的文字記錄,另一方面則在探究隱藏在歷史事件背後

試譯兩首短詩

在一本論翻譯的書上讀到如下詩句和譯文: a blue shadow sweeps over the landscape turning the yellow wheat field green the red poppies purple 原譯: 藍色的影子 輕拂過蒼茫大地 把黃澄澄的麥田變成青綠 紅豔豔的罌粟轉為鮮紫 從準確著眼,原文無「蒼茫」意,也沒有「輕」的含義,從精簡角度看,譯文尚可改進。

所謂的大學末日?

所謂的大學末日? By Frank Bruni (鄭德音翻譯) -紐約時報2020年六月四日社論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nytimes.com/2020/06/04/opinion/coronavirus-college-humanities.amp.html 第一到第三段要點: 在疫情期間,我們迫切需要醫生,研究人員來找出應對的藥方。但我們同時也更需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