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關於閱讀的一些淺見

「當今之世,人人知道要讀書。每個家長老師長輩都鼓勵獎賞孩子要好好讀書。讀書長見識,增見聞,開智慧,充實心靈,撫慰精神,縱使不能徹底改變氣質,無法開拓萬古之心胸,不曾想過為往聖繼絕學,對萬世開太平茫然無知,但試考的好,文章寫得漂亮,入頂尖學校,進百大企業集團,領高薪,擠身上流社會的一員,這樣的未來憧憬有什麼問題?

沒有問題。除非。。。

除非你的孩子擁有真正獨立自由的心靈,已經真正學會深刻思想的真諦,確實理解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成為一個完整,善良的人,那麼他/她會同意一百六十餘年前,亨利大衛梭羅在華爾登湖畔離群索居時寫下的如是文句:「每一百萬人中,只有一個人真正清醒地活著。」而不會把這樣的話語當作是修辭技巧,或是瘋人的夢囈,而會思考他/她為什麼活著。

讀書開拓心靈,啟發思想。這不是作文章隨口說說。心靈一旦開拓,思想一旦啟發,它便會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要求極品。這不是貪婪,這是崇高,這是深刻,是無法抑止的生命需求,對美好事物的自然嚮往,對庸俗粗燥的天然厭棄,對短暫功利實用主義的無法饜足,對生命真實面貌的強烈渴求,對虛浮假像的不耐,以及對真誠,美麗,和平的真實擁抱。

過去兩百年來的西方思潮,由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兩大主流引領風騷,開疆闢土,蔚蔚然在科學科技經濟商貿建設蓬勃發展,至矣盛矣。於是人人盡知有近兩百年來的功利和實用主義,而不知西方思潮更有兩千四百年的偉大人文傳統,歷兩千餘年不歇而衰於兩百年前,現在依舊流傳於少數古典教育體系和宗教團體,它的目的是教導如何成為一個完整快樂的古典人,而不只是(注意,非「而不是」)功利與實用的現代人。

任何有獨立思想的人,都不會甘於「我只需功利與實用的事物,而不需人文素養」,任何真心關心子女幸福快樂的父母,都會希望子女真正體會教育學習的目的,都會希望子女學識淵博,工作有著落,收入豐盛,生活無虞。但,在此之餘,沒有人會反對他們更有崇高的理想,深刻的思想,完美的情操,和諧的人格,廣博的智慧,以面對生命的瞬息萬變和滄海桑田,人生的高潮與低潮,世間的寵辱與興衰。』

Recent Posts

See All

嘉科教育中心為什麼如此重視歷史課程? 許慎「說文解字」裏對史字的定義是「記事者也」。這個中國字的形象如同一人拿著一個中字,而中字又有「保藏的檔案」之意。歷史則指的是歷代史書,是過去事件的文字記錄。與此相較,英文中的history則源於希臘文的historia, 其原始含義為「探詢,探究」。從中西兩方的文字根源,我們可以看出研究歷史,一方面在了解過去事件的文字記錄,另一方面則在探究隱藏在歷史事件背後

在一本論翻譯的書上讀到如下詩句和譯文: a blue shadow sweeps over the landscape turning the yellow wheat field green the red poppies purple 原譯: 藍色的影子 輕拂過蒼茫大地 把黃澄澄的麥田變成青綠 紅豔豔的罌粟轉為鮮紫 從準確著眼,原文無「蒼茫」意,也沒有「輕」的含義,從精簡角度看,譯文尚可改進。

所謂的大學末日? By Frank Bruni (鄭德音翻譯) -紐約時報2020年六月四日社論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nytimes.com/2020/06/04/opinion/coronavirus-college-humanities.amp.html 第一到第三段要點: 在疫情期間,我們迫切需要醫生,研究人員來找出應對的藥方。但我們同時也更需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