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為什麼要學習英語?

為什麼要學習英語?

學習英語不是為了要考試進名校,多益英語測驗得高分,托福考試順利,出國留學,與洋人周旋,或者在職場上展露頭角,名利雙收,功成名就。

學習英語是一個途徑。通過這個途徑,你可以窺探這個世界語言,認識西方文明,站上世界舞台,與更多古今中外只用英語著述和交談的人對話。你的思維與視野不再局限於中文世界,而可以直接和西方文明做第一類接觸,無需經由傳譯或翻譯的媒介,你面對一手資料,親見親聞,你可以思索,判斷,檢驗,評估,最後得出你自己的心得。

但這還只是我們認為為什麼要學習英語部分原因。我們還有更重要的,更吸引人的原因,趨使我們在英語教學投入完全的心力。讓我告訴你那是什麼。

首先,我們認為學習英語是現代人讀書的主要途徑之一。讀書的目的是學習。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學而篇。


「學」有兩層意思, 第一是脫離無知狀態,第二是對未知的事物不斷產生好奇。當對新事物的學習逐漸達到深切瞭解的程度時,那種快樂,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人才能理解。學習是快樂的。

其次,我們認為,學習英語更重要的功能,在於我們可以通過西方的歷史語言文化系統學習西方人如何「培養心智」, 和「充實心智」。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以耕種為例,撒種栽種作物前要先預備肥沃的土壤。「培養心智」之前也需要先預備肥沃的心靈。嘉科(JAC)的英語教學,便是遵循西方的古典教育理念,從人文素養的觀點,在文法,邏輯,和修辭上下功夫,給學生打下堅實的語言和學術基礎,也就是致力於讓心智與心靈的土壤肥沃。當然讓心靈的土壤肥沃依舊在工具和方法的階段,這還不是最後的目的地。這個「培養心智」階段學習的是「如何思考」的課題。我們的目的地是「充實心智」,也就是探索「應當作什麼」的課題。

心靈的土壤肥沃了之後,便可以栽種各種農作物。我們的農作物是「文學」,「歷史」, 和「哲學」。確切地說,在高中小學階段,主要著眼於文學和歷史。哲學也可以從中學或高中開始初步涉及,但要到大學時期更適合深入探討。

那麼這個「充實心智」的階段到底完成什麼?我們的答案是「從語言,神話,文學,和歷史中,學習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換句話説,我們重視深厚的人文素養,我們認為一切的學習或教育都是為了要完成一個完成的人。語言文字是通向這個目的地的途徑。我們不要學生只懂得途徑,而忘了學習的目的。

我們可以更簡單的說明我們對教育學習理念如下:


一切的教育與學習都是為了要理解「如何思考」(How to think), 「應當如何做」(What to do).也就是要成為一個「坐而言,起而行」的人格快樂和諧,服膺理性,尊重生命,景仰崇高事物的明白人。換句話說, 「智慧」與「德行」乃學習的最終標的。

Recent Posts

See All

嘉科教育中心為什麼如此重視歷史課程? 許慎「說文解字」裏對史字的定義是「記事者也」。這個中國字的形象如同一人拿著一個中字,而中字又有「保藏的檔案」之意。歷史則指的是歷代史書,是過去事件的文字記錄。與此相較,英文中的history則源於希臘文的historia, 其原始含義為「探詢,探究」。從中西兩方的文字根源,我們可以看出研究歷史,一方面在了解過去事件的文字記錄,另一方面則在探究隱藏在歷史事件背後

在一本論翻譯的書上讀到如下詩句和譯文: a blue shadow sweeps over the landscape turning the yellow wheat field green the red poppies purple 原譯: 藍色的影子 輕拂過蒼茫大地 把黃澄澄的麥田變成青綠 紅豔豔的罌粟轉為鮮紫 從準確著眼,原文無「蒼茫」意,也沒有「輕」的含義,從精簡角度看,譯文尚可改進。

所謂的大學末日? By Frank Bruni (鄭德音翻譯) -紐約時報2020年六月四日社論 https://www.google.com/amp/s/www.nytimes.com/2020/06/04/opinion/coronavirus-college-humanities.amp.html 第一到第三段要點: 在疫情期間,我們迫切需要醫生,研究人員來找出應對的藥方。但我們同時也更需要

bottom of page